王鼎杰讲透史记50讲学习心得

王鼎杰讲透史记50讲学习心得,更多完整内容,一起来学习

王鼎杰讲透史记50讲学习心得

但你也许不知道,《史记》却是二十四史中少有的,并不是“奉旨修史”的作品。司马迁当时写这部书,完全是一个私人写作。那么问题来了,他为什么会凭一己之力去完成这么一部通常意义上的“国家工程”呢?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,就必须回到这部最早的书名《太史公书》,说清楚两个人对司马迁至关重要的影响——他们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和汉代名将李陵。第一个人,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。正是他把司马迁引导着,走上了书写《史记》这条路。司马迁三十六岁这一年,汉武帝封禅泰山。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作为太史令本该追随前往,但不幸却在途中染上重病,一病不起。司马迁出使西南归来,准备去泰山面见汉武帝汇报工作,途中先见到了弥留之际的父亲。父子俩这最后一面完全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,司马谈在临终之际,将自己的两个心愿都托付给了司马迁,让他从此与《史记》产生了深深的羁绊。第一个心愿,涉及司马家的先祖。就像上一讲里提到的那样,根据传说,司马家的先祖从上古时代,就开始世代担任天官,后来不幸家学中断。司马谈做太史令,本来是准备大有作为,

不曾想,既错过了泰山封禅,又未能在历法修订上取得突破。所以,司马谈希望司马迁一定要争取成为新的太史令,做出无愧于先人的成绩就。

第二个则涉及司马谈的个人理想。在他看来,自周公制礼后五百年有孔子作《春秋》,孔子作《春秋》又过了四百多年,却没有人能继承遗志。导致明主贤君,忠臣死义之士,无人记录传承,所以他说,“余甚惧焉”。惧就是恐惧,这让司马谈深感恐惧。这个未完成的、写历史的使命,也交给了司马迁。面对这两个遗命,司马迁“俯首流涕”,全部接受。父亲去世三年后,三十八岁的司马迁成了太史令。之后的司马迁,工作的重点是历法研究。四十二岁这年,司马迁参与完成了著名的“太初历”的历法修订,算是完成了父亲交代的第一个任务。接着,他就正式启动了史书的撰写工作。在这个撰写史书的过程中,影响司马迁的第二个关键人物登场了,那就是李陵。李陵全家被汉武帝冤杀,司马迁遭受牵连被施以宫刑,这件事成为了司马迁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。在我看来,如果没有李陵事件,《史记》依然会是一部精彩的史书,但这部书的思想厚度,就不免大打折扣。那么,司马迁是怎么被卷进李陵之祸里的呢?天汉二年,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敌后,遭遇单于亲自率领的主力部队的持续围攻,最终只有四百余人得以突围,但其中却不包括李陵。很快,消息传来,说李陵已经投降匈奴。汉武帝龙颜大怒。满朝文武也争相诋毁李陵。只有司马迁仗义执言,据理力争。第二年,降将李绪帮匈奴练兵,对付汉朝,却误传是李陵在帮助匈奴。汉武帝在没有核实真相的情况下,草率决策,冤杀了李陵全家。四十八岁的司马迁也受到牵连,进了监狱,而判决是高度侮辱性的宫刑。大部分人看到事情发展到这一步,会觉得这就是事情的真相了,原来司马迁是这么遭受的宫刑。但咱们往往忽略的一点是,这个时候,事情还有转机。虽然汉武帝判了宫刑,却不一定要执行。原来,汉武帝因为连年用兵,经费紧张,为了筹措军费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。最常用的一个方法,就是让级别高的官员反复遭到处分,再让他们花钱赎罪。飞将军李广、出使西域的张骞、苏武的父亲苏建,都曾花钱赎罪,而且赎的都是死罪。司马家也算地方豪门,按理说拿钱赎罪,应该不难。但是,司马家却拿不出钱来。拿不出的原因,司马迁没有说,但很有可能是家里的钱早让这父子二人做学问给做光了。不过没关系,有钱人的朋友圈总不缺有钱人,临时周转一下,还愁凑不齐赎身的钱吗?但真正的悲剧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。危急关头,司马迁那些有钱的朋友

们,一个个唯恐避之不及,没有人肯帮他,这才造成了司马迁的悲剧





首页
社科类
工科类
亲子类
心理情感类
目录
参与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