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行家文化参考2学习心得

贾行家文化参考2学习心得,更多完整内容,一起来学习

贾行家文化参考2学习心得

你可以想象一下,三十年以后掌管这个世界的可都是玩着游戏长大的一代人,他们从童年开始,情感和思维,对世界的理解,就已经被游戏深刻改变了,这从他们现在使用的网络语言和二次元审美就能感觉出来。他们在游戏里建立的思维习惯和现实经验是缠绕在一起的,这会决定未来世界的诸多方面。这种状态就像是中世纪欧洲世界的现实,是被缠绕在一起的宗教迷狂和现实经验决定的一样。一个人要是穿越回中世纪的欧洲,不理解基督教文化是没法生存的。不让我的孩子玩游戏,她现在会没法和同龄人交往,将来也会没法理解这个世界。说回到我们那个玩游戏的约定,这么快乐的任务,我当然是跨平台超额完成了,这段时间既买了电竞级的摇杆来玩小时候的街机游戏厅游戏;也补课玩了几年来没有时间玩的3A级大作,像《战神》系列,《只狼》,我还非常期待国内“游戏科学”团队开发的《黑神话:悟空》,那很可能是使用中国传统元素打造的世界顶级大作。另外,我还玩了任天堂主机Switch上的游戏。从主观感受来讲,这些游戏像是在建造一个一个的罩子,把玩家罩在里面,有的罩子是半透明的,致力于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,比如Switch有一个体感外设叫“健身环”,把闯关游戏和健身动作融合到了一块儿,玩家是知道

自己正在通过游戏的吸引力来完成健身任务的。有的是把罩子做得足够厚,尽可能和现实隔绝,比如《荒野大镖客:救赎》,就还原了一个西部世

界,让玩家沉浸式地把自己想象成游戏人物。我们现在发现:游戏产业在不断地模糊现实和虚拟的界限,以至于现在的孩子们,也就是未来的主人们,已经没法把游戏体验和现实世界完全分开了。拒绝这个结果已经不太可能了,那等于是拒绝这个时代的科技和传播。我们就得直面问题:游戏到底会给未来的人带来什么样的改变,为什么会变?我觉得即便是游戏厂商也回答不了,他们专注于依据不同的理念去设计玩家的体验,但是不需要把思考贯通到哲学层面上,反正游戏创作的差异最总是要被资本的逻辑同化,被用生产方式压制到同一个市场里去,想那

么多没有用。连科学领域也是这样,科学家们专注于自己的具体课题,除了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物,很少有人去思考科学哲学命题,我们看到,连杨振宁也是到了晚年才开始反思的。那么今天就来看一位哲学学者为我们提供的参考。南京大学哲学系的蓝江教授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《电子游戏世代的存在哲学》,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:我们在游戏里到底是谁?一说到哲学家对游戏的认识,我们很容易说到康德和席勒,他们对游戏的评价相当高,说游戏代表着人对日常生活的超越,是彻底的自由状态,相对于被动的工作,游戏才是人完全自愿的,只为了获得精神体验而做的事。不过,我们很容易被“游戏”这两个字给绕住了,康德和席勒可没进过电子游戏厅,他们说的游戏,也不是我们现在玩的电子游戏,而是像戏剧、绘画、舞蹈这类艺术创作和鉴赏活动。





首页
社科类
工科类
亲子类
心理情感类
目录
参与学习